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当立看台,我是绿帽。
2022年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绝非寻常的一年,我也并不例外。在这2022年,我经历了很多事情,遇到了很多困难,年末还得了新冠丢掉了味觉和嗅觉(不过几个月后又回来了),但最终,我很幸运地度过了这一切,依然能同各位继续我所热爱的事情。今年的一月初,我完成了之前一直计划要做的年度百首作品推荐。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夙愿,不知道各位是否喜欢。
2023年的4月和往年的4月一样,有乐正绫的生贺支撑高质量作品的数量,根据我本人的不完全统计,整个4月针对乐正绫生贺活动的投稿一共有35首,其中高质量作品已经超过了20首。但是,我在统计4月作品的时候直接就略过了乐正绫生贺,如果有朋友想要回顾今年的乐正绫生贺优质作品,可以来到我的“2023乐正绫生贺”收藏夹中进行欣赏。
(资料图片)
除此之外,我从今年四月的诸多投稿中汇总了十首优质作品,让我们正式开始吧。
1. 《退圈主义》
虽然没有强调,但这首作品的风格是很纯正的日式摇滚。作为一部小品级的作品,它已经达到了自己该有的极限高度。
配器是最常见的摇滚乐三件套加键盘,混音中正平和,吉他音色的细节编排的很到位,虽然日式摇滚在没有solo的情况下对吉他演奏技术与音响设备都没有过高要求,但这首作品的细节都很到位,音色清新偏软,如果是用软音源编制,那确实起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而且很重要的是,作者对鼓组的把控很熟练,不仅撑起了骨架,而且乐句之间的加花也很丰满。这在圈内几位以日式摇滚为主要风格的创作者中是少见的。
同样,作为一首典型的日式摇滚,它的旋律也做到了该做的事情,质量可圈可点。主歌旋律清新简明,副歌旋律朗朗上口,非常入耳,并且恰好放在了洛天依最合适的音域内。虽然现在已经步入了AI时代,但是在歌姬最合适的音域内写歌仍然是几乎每一位作曲人员的标准素养。
除了上述所说作编曲方面的优点之外,我更想着重表扬一下歌词。
或许大家也都能感觉到,在过去两年多时间的这么多节目、这么多乐评中,我几乎是极少对某部作品的歌词进行详细评价,实际上因为种种原因,我对歌词的要求比其他创作维度的要求更高,贸然对一些普遍认为质量很高的歌词进行批评可能会让各位观众感到疑惑。但就是这样,我依然认为这首作品的歌词水准很高。
作为一首讽刺作品,它辛辣地讽刺了目前互联网中存在的所谓“退圈”乱象,不过单纯讽刺并不足以让我有多少好感。更重要的是,作者将讽刺性与艺术性的平衡掌控得非常好,他没有过度执着于意识形态的批判而忽略了艺术性。
第一优点是一韵到底、逻辑完整,与作曲相互照应。主歌部分点明原因,副歌部分点明结果,原因内敛、结果外显,而主歌简单、副歌复杂,歌词与音乐相互有这层关系,加强了词曲的有机关系。而一韵到底的技巧也让这首短短两分四十五秒的歌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有机整体,因为同一个韵脚紧密团结在一起。
第二优点是比喻辛辣且恰到好处。这首歌词中存在多个比喻句,但很多比喻更侧重诗歌结构,是可有可无的占位,而其中最妙的一个,莫过于作者将某些创作者反复退圈的行径以孩童摔玩具的行为进行比喻,通过双层比喻暗示了他们不可忽视的幼稚性。配合押韵的文学技巧,听众几乎是没有办法拒绝接受这句话的。而且,双层暗喻的手法并没有带来太多攻击性,因此虽然批判得很到位,但最终还是没有太过激。
第三优点是视角冷峻,笔触锐利。作者在副歌处几乎是用白描的手法点出种种乱象,毫不拖泥带水也毫不遮掩,就像是一个冷眼旁观的智者,只有对现实的复述,没有锐评,只在最后自己下场,用“荒诞”两个字点明其本质。
总体来说,说作者的文学水准和对网络的观察程度都是很高的,而且也拥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与思想高度,不然他便不可能从乐子人的角度跳出来,从反思与批判的角度去观察这个现象,更别提用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去表现出来。
这里我要说一些关于歌词的问题。
已经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现在这个社会是一个可以无限进行批判的社会。包括我自己也在干这种事情,没什么好丢人的,这也是顺应大势所趋嘛。但是,作为艺术作品,其讽刺性绝对不能高过艺术性,尤其是这种流行艺术,应该在保证足够艺术性的前提下去进行所谓的“夹带私货”的行为,艺术作品的艺术性永远要保持第一位。这是身为艺术创作者,应该有的素质,也是作为一名文化人,应该持有的尊严。如果连这层“艺术”的皮都丢下了,那作为歌词创作者、作为诗人、作为文化人,和那些在门户网站上直球辱骂的人又有什么区别?那直接也去套一层西瓜皮滤镜开始“家人们”,不是更爽吗?
现在很多创作者——主要还是新入行的创作者——未免有些用力过猛,自己的作品艺术性还没有打磨完全,先开始上思想深度了,先开始进行批判了,而且动不动就是宏大叙事,这种意识形态走在艺术价值之先的思想,要不得。
确实,在现在这个社会,只有美的外皮而没有思想的内核无法立足,但这不是本末倒置的理由。无论如何,艺术作品首先要保证它具有艺术性,这是第一性,如果没有第一性,其他私货加的再多,也不行。
2.死去的你和春天不复盛开的落花。
作者自己认为这是拿氏风格的日式摇滚,但我认为作者在该风格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理解,毕竟拿不拿不仅有一个很独特的音乐风格,而且也有一个很独特的作品情感色彩。拿不拿的情感色彩比较平和,而这首作品的厌世情节占比可谓是相当多了。
日式摇滚和日本文学一样,继承了日本古典审美的物哀文化,加上“古典派”二次元多多少少沾点儿悲观厌世,所以虚拟歌姬的日式摇滚没那么阳光开朗。有些时候甚至不是作者选择了这样的风格,而是风格选择了有这样倾向的作者。日式摇滚的鼓组和键盘都可以用软音源模拟,贝斯线条简单,糊弄一下也就这么过去了。所以作者唯一需要实录解决的问题就只有吉他一项。所以,这种摇滚乐是可以在卧室里录出来的,比孤独摇滚都孤独,而且编曲也不算复杂,顶多选择一些有新意的合成器音色。所以,拥有声音温柔、混响偏小这两个特点的诗岸也非常契合日式摇滚小格局的编曲框架。
我发现很多日式摇滚风格的P主都喜欢使用诗岸和心华这两个小嗓歌姬,具体例子就不提了。
除此之外,这首作品也没有什么特殊需要批评或者表扬的,这是一首中规中矩的作品,比较好,但没有那么好。要知道,在技术过关的前提下,日式摇滚风格能保证下限,但不保证上限。这首作品要是想和拿不拿的那些老神曲比一比,自然是没得比;哪怕是和同样国内P主知名度比较高的作品相比较,也不能说是最优秀。
3.春茧
这首作品算是圈子里不常见的遗珠了,被混音拖累了的摇滚良作。很可惜。
不仅是编曲复杂程度还是歌词文案的文学水准都是可圈可点,而且PV的质量也不差,人声调教水平也是很高,唯独混音这个环节差了太多,这就导致听感不好。
不严谨地说,这首歌的风格有一点像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国摇。如果抛开特有的一些合成器音效,它有点像正派的重金属,也有点像流行摇滚。唯一能确定的只有听感粗粝这一点,但也知道是因为硬件设施不太够而无法避免的,而且已经尽力补救过了。这种半土不土的风格,本质上还是因为录音缩混水平不够出现的,而且风格不鲜明,大部分是对当时国际先进经验的模仿与再加工,属于起步阶段的尝试,步入二十一世纪后,就在国内慢慢消失了。现在这种风格已经基本被流行乐吸收,在流行乐坛中,我们能找出很多类似的作品。
这首名义上为摇滚乐的作品依然是流行乐常见的旋律现行创作思路,速度不算快,人声占比非常大,和唐朝乐队早期的作品有一些相似之处,所以,总体来说,虽然它很难冲击十万以上播放量,但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仅仅一千播放出头,这么惨淡的数据是不应该的。
我要再强调一遍缩混的重要性——它是将作曲、编曲和调教三者混合到一起、给观众良好听感的最佳方式,缩混水平拖后腿会让这三者全部被影响,而且这是最可惜的。因为它与其说是一种属于艺术创作范畴的、需要灵感与天赋的活动,不如说是一种类似工业生产的、仅仅需要技术和器材的手艺。请一个好的手艺人或许要不了几个钱,但是没有了良好的缩混效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绝对比省下的那点钱要有价值得多。
所以说,这个作者过往的作品都是这么可怜的播放量,缩混水平太差有可能占主要因素。我个人建议,别自己兼任混音了,花点钱请一个混音师吧。只要把混音水平提上来或者找个混音师,作品的播放量绝对会上升的。
4.大慈善家
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后现代艺术作品。
歌词和视频创作动机几乎无迹可寻,我几乎没有办法理清每一句之间的逻辑,也没有办法把词与词的内涵穿起来。——这到底是些什么东西?
没有连续的叙事逻辑,也没有隐藏的意识逻辑,意象更是堆叠得莫名其妙,如果没有后面制作精良的作编曲和PV,我对这首歌一秒钟都不会多听。——喜欢大量隐喻不是应该批判的,但行文没有逻辑,我是真的不能理解,也没有任何试图去理解的欲望。
比歌词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就是这个无图流PV,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抽象视频。没有曲绘,只有抽象图案,演绎了一些无意义的动画。它的艺术特点在哪里?艺术性又在哪里呢?它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在观看这首作品的时候,我的大脑甚至已经开始了哲学思考。
但在思考之后,我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这个PV作者的技术力,非常、非常强,在无图流动画这个领域比圈内的很多著名PV师强得多,这是职业级别的技术力,甚至可以与国外顶级制作人掰掰手腕。如果你对我说这位作者在现实中能接到广告和体育比赛宣传片的工作,我一点儿也不会感到惊讶。他的技术实在是太强了。深蓝背景红底宋体字的抽象配色居然也能毫无违和感,蓝白黑三种几乎无法融合的颜色硬是给融合到一起,对抽象符号的应用也是非常混乱而有独到特点。在短短两分钟内,作者塞入了几乎所有常见的无图流动画技巧,这与其说是在创作一部艺术作品,不如说是单纯炫技或者是完成习作。只能说这样的作品强不强,强,技术水平高不高,高,但求求你别再这么玩了。把时间用在这样的作品上,只能说有些不值了呀。
所以,在如此炸裂的PV光芒下,本应该得到最大褒奖的编曲就只能得到一个“还不错”的评价了,可惜这首作品的长度只有两分钟,drop还没听过瘾就结束,音乐比视频更像一首习作。
另外说一句题外话,就是,我翻看了这位PV师的全部投稿,莫名有种感觉,就是他的某些作品和silentroom有几分相似,都是彻头彻尾的后现代。希望这位作者能继续完善自己的风格,走出独一无二的路。
5.UTTER
这是一首“新金属核”。
至少作者本人是这样定义的。
但我还是感到有些疑惑。虽然我听金属的时间也不短了,但在金属核领域里还没有过多深耕,至于这种“新金属核”,到底是“新金属的核”,还是“新的金属核”?
当然,或许这个分类的迷惑,对于各位应该意义不大就是了。金属党特有的分类怪癖,就留给金属党自己去头疼罢。
让我们回到作品本身。
抛开重型音乐欣赏者们最看重的riff和音色,这首作品在旋律上几乎没有着墨,这让作品的欣赏门槛陡然提高,对绝大多数的普通流行音乐爱好者来说,这首歌的好与坏根本没有讨论的意义:当扑面而来的只有人声嘶吼、器乐也只有无旋律的riff时,哪还有精力去细听下去,赶紧去找下一首或许会更好一些。
不过,riff的编排倒也还可以,中规中矩的节奏,前半段更贴近金属核,而两分零六秒之后则更贴近残死。想来作者认定的“新金属核”,其“新金属”的特点都在鼓组上吧?我当然知道作者本人绝对有编排复杂鼓组的能力,我相信作者的编曲水平,但是本作的鼓组编排比较简单(很符合我对新金属的刻板印象),没有双踩、不随意加花,节奏工整。
除此之外,倒也没什么好说的了,毕竟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作品,也没多少噱头,与其说是一部真正的作品,不如说是习作,歌词也只是堆砌了一些犯中二病的极端辞藻,艺术价值不大。
这部作品的PV不是金属乐的PV,它实在是太“新”了,已经超越了我对金属乐的认知范畴,转头进入电子乐的【psy】文化之中了……如果真有所谓的“新”,那么最新的应该是视频才对吧?
6.无形火
这么多年以来,我在音乐方面的欣赏重点还是放在摇滚和金属大类中,听了十多年了,最近四五年对电子乐也有所涉猎,但还不能做到初窥门径,而古典乐则是因为知道它的重要性而每天强制自己去听一点,细水长流地听了七八年但也依旧没有入门。至于爵士那一派,我是既不感兴趣又没有素养,只能现学现卖,欣赏水平也很俗气。还望各位观众朋友们谅解。
星辉P是中V区最优秀的爵士乐P主之一——之所以要加“之一”两个字就是防止同样是科班出身的那些大佬跳出来。因为这个圈子里既有过盒子这种同时有沈音和上音两大院校学习经验的土鳖巅峰,也不缺果子Hugo这种留学日本的海龟翘楚,甚至还有伯克利作曲系在读的幼年体大佬,他们的爵士乐写作技巧同样优秀,已经远超我的判断能力了,所以加上之一两个字确保严谨。我在B站关注她的作品好像已经远在微博关注她之后,当年她在微博发表过日V的爵士乐专辑推荐与乐评文章,文字比较和蔼,音乐素养也非常高,读完这篇文章我就关注了她,至于她的作品与B站账号,则是近几年的事了。
作者本人标注的风格是neo soul,新灵魂乐。
针对爵士乐体系拓展的爵士蓝调灵魂乐这一大类音乐,我一般来说是谨慎、谨慎、再谨慎。因为节奏与和声的极端复杂性,加上极端强调其音乐本体性的特点,它们不论是创作难度还是欣赏门槛都要更高。这首作品配器简单,但和声编写的听感非常舒适,虽然2023尚未过半,但我想说的是,这首作品的萨克斯尾奏可能要提前预定今年最优秀的solo了。
在这样的一首作品中,我觉得唯一有资格置喙的点,是在人声部分。这首作品中,赤羽的音色过于尖锐了,这里我真的想吐槽一句,如果是洛天依V3V4之流的普通音源倒也罢了,性能上佳的SV音源也能做成这样的杀鸡效果,还是有点难度的。赤羽嘹亮的、富含金属芯的高音善于描绘恢弘大气的氛围,而这种小氛围的作品则不太适合。不过,主歌的吟唱倒是相当不错,低音很契合作品本身的音乐风格。
写到这里,我突然有点儿期待,如果将音源换成诗岸,是否会出现其他令人惊喜的化学反应呢?
7.邮寄星光
这是一首极具妙趣的作品。
在安谧而恬静的夜晚,与网络上未曾谋面的知己言谈甚欢,此之谓文人妙趣。没有类似经历的人无法理解其中曼妙。它会让你的心脏同时感觉到充实与空虚,充实于千里之外依然有知己与你紧密相连,眼前的陋室也无从阻挡心灵交汇;空虚于如此与你紧密相连的知己竟在千里之外,眼前只有陋室一间,万千离索无法倾诉。我有过这样的经历,我想各位读者朋友们应该也是有的。
曲绘作者是这首作品的第一功臣。
首先是最重要的角色曲绘,作者对人体结构的理解很高,动作闲适优雅,表情恬静乐观。同时,对服装的设计也很有现实理解,穿搭方式有真实感。如诗岸在JK套装外包裹大衣保暖,洛天依将风衣脱下来缠在腰间,这两个设计是现实中常见的穿搭方式。角色隔空对望,动作契合而不重复、不媚俗,不落下乘。
同时,曲绘作者在构图和着色上也有自己的优秀理解,画面左边诗岸的配色以黄色为主,所以画面左边的光源就是黄色的灯光;而画面右边洛天依的配色以灰蓝为主,所以画面右边的光源就是灰色的月光。这两个光源,颜色一冷一暖,来源一人工一天然,既有呼应,也有对比。值得注意的是,画面十二点钟方向的月亮是一个拼合起来的半圆,作者考虑到不能让光源变化割裂构图,从而将两个光源放在一起而偏重其中之一。更富有现实感。
PV别出心裁地采用了空间交融的手法,同时在一个画面中展示出不同空间。这种空间交融的手法严格来说已经不能算属于视频艺术的范畴了,在蒙太奇技术已经发展到极致的当下,割裂画面带来的俗气感与审美撕裂感是无法忽视的。但是,这并不是动画视频,而是静止的PV视频,对这类视频的理解,与其说要放在电影领域,不如说应该放在漫画领域。在漫画中使用这种技巧的违和感就要低得多。所以,本质上,这是将本属于静态的漫画领域的技巧巧妙地安入PV中,从而得到一种美学交叉的效果。
作编曲也是安静祥和的风格。风格通行的反拍子为作品带来两名少女青春活力的律动感,而低BGM和以镲片为主的配器选择勾勒出夜晚的氛围,为甚至染上了一点点暧昧的气氛。
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这首作品对于创作者们的现实意义。对底边P主最友好的作品就是这种类型的作品,它不需要太多资源投入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不过,这种类型的作品也有利有弊,至少它非常考验作者们的审美水平,同时对配合默契度也有独到的要求。
8.萨哲锐深消亡史
这是一首具有极高水准的艺术作品,欣赏门槛很高,因此直到投稿一个多月后的现在,依然只有不到一万播放量。但是,作品的质量高低绝不是播放量的多寡就可以定论的。不论是一个月后还是一年后,它的技术质量与审美高度都不能被忽视。
标题neta了电影标题《罗曼蒂克消亡史》,不仅仅是“消亡史”三个字,就连“萨哲锐深”四个字也是neta的,因为“萨哲锐深”这四个字就是“饱和度”的英文音译。而整首作品的主题,也就是色彩的消退过程。
PV采用容易塑造猎奇感的克拉琪风格,配色炫目多彩,带有强烈的迷幻主义特点,同时也契合作者们想要表现的后现代视觉效果。作者在素材选择中偏爱西方文化,而且时间跨度极长,给人一种时空交错的恍惚感,也遍历了西方艺术史:古希腊雕塑的维纳斯;中世纪的十字架;文艺复兴时期最后的晚餐画面背景;巴洛克时期的建筑与装饰;维多利亚时代的礼服;二十世纪超现实主义名家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作品的帧率忽高忽低,如果加以过度解读的话,作者或许有致敬王家卫的可能在里面,但要注意,王家卫的作品风格是写实的,这首作品本来就是非现实主义的PV,再降低帧率只会给观众眩晕感。好在低帧率的画面只停留了几秒钟。不管是手绘的剪影动画还是用AE软件制作的高帧率动画,技术力都非常强。
同时,这首作品的歌词也是一首极具文学美感的超现实主义诗歌。作者配合作曲采用反直觉的行文结构,顺其自然地放弃了传统的叙事逻辑,跳跃感也远超普通的意识流,而是继续向前,以本源的逻辑为链接。句与句之间的意象连缀极有迷惑性,甚至可以仅仅根据两个意象间具有的相反逻辑就进行有机连接。同时,作者对遣词造句的斟酌也令人拍案叫绝,在大量引用西方典故的同时,中国古典骈文般对仗。
在如此炸裂的PV和歌词面前,作编曲就显得有些光彩失落了。但编曲依然是很优秀的,它是融合了迷幻摇滚与R&B的Fusion Jazz。和声的半音下行、电吉他的哇音都为作品增强了迷幻感与失重感。Bassline律动极具弹跳张力,萨克斯和钢琴塑造了很浓厚的爵士氛围,也有solo,是圈子里不可多得的作品。不管是爵士、R&B还是迷幻,我对它们的了解都远远不够深入,所以也不敢作太多质评。就到此为止吧。
虽然刚才说了很多作品的优点,但这首作品也不是没有缺点的,作曲与调教合在一起,还是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主副歌间缺乏完美的音域配合,副歌部分有几句杀鸡了,建议写旋律之前斟酌一下音源的适用范围。这个失误实在是不应该,尤其是在我看来这么豪华、极富经验的阵容,出现这样的失误,甚至让人想要叹息。
9.荏苒时光
这是一首被视频拖累了的作品。
2023年的今天,B站的很多观众似乎已经有了一种刻板印象,没有PV的作品质量肯定比不过有PV的作品。但是这种刻板印象是不应该有的。日本N站年代,V家有很多一图静画的神曲投稿,那个年代走过的国内老P主们也对PV没有那么高的要求。而现在也有很多新人up主因为人脉或者资金问题,没有办法获得更好的PV。同时也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仅仅是没有一个质量良好的视频就很遗憾地变成遗珠,我每一次遇到这样的作品都会感觉很遗憾。这些作品的质量,远不是我们所刻板印象的那样低。
说回到作品本身。这是一首质量相当不错的摇滚乐作品,整体风格很正统,旋律很流行化,精神面貌是积极向上的,但编曲的细节还有很多的提升空间。可以很清楚地听出来,作者是用软音源调出来的所有乐器,其中效果亟待改善的就是电吉他。首先,电吉他的转音是干脆利落的,不能有太拖泥带水的情况存在,一般来说应该越快越好。其次,电吉他的音头和音尾会有细微差别,因为人的手不比机器,肯定有误差存在,而这里的电吉他solo部分都有一种很机械的感觉,这种感觉反倒是需要去除的,需要手动地将音头和音尾拉一拉,更改一下时值。
不过,除此之外,因为这首作品中规中矩,所以也挑不出什么太显眼的优缺点。唯独希望作者能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风格。现在的风格有点过于大众化,缺乏艺术价值。
10.人生Comedies
这首作品的性质比较特殊。
因为是处女作,作者的成长空间还很大,风格尚未定型,所以就不需要听众们对作品质量有太高的期待。
说实话,第一份投稿就拿出如此惊艳的作品,在我的印象里,这样的P主真的不多,而且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未来要么成为超级名P,要么甚至走向职业道路远走高飞,比如中V的花之祭、盒子、存娘,日V的ryo、八爷、wowaka。而且我从评论区中得知,作者本人今年只有14岁,在如此年纪就有这样的质量,不说前途无量,至少也可以说是未来可期。而且这位作者有诸多大佬护体,在技术这方面自然不需要我去多指点什么。我们的重点,放在“爵士朋克”这个分开来各自熟识,合起来就完全陌生的词上。
这是一种乍一听会让人感觉在说胡话的风格,而实际上,爵士朋克在国内是非常小众的,几乎没有中文的乐评人会涉猎这个子风格,所以我也只能从外网找一些互联网时代的资料。如有错误或是疏漏,还望见谅。
朋克爵士乐是一种融合了爵士乐元素与朋克摇滚乐器和演奏风格的音乐流派。很难想象,纷繁复杂的爵士乐与极简主义的朋克乐能够融合到一起去,但我在针对极端音乐的探究过程中,曾经发现过一种叫爵士碾的猎奇子类别,这种子类别是将爵士乐加入碾核之中,而碾核直接来源于硬核朋克,硬核朋克是朋克的一部分,所以从逻辑上来说,爵士乐与朋克乐的融合也是说得通的。加之爵士乐对即兴演奏的重视也与朋克乐手倡导自然、直抒胸臆的精神内核不谋而合,所以,朋克与爵士这两个在音乐意识形态中分别占据两极的大类居然因为乐手意识形态的贴近而出现融合,这让我有些惊讶,也有些惊喜。
但是,作者本人的这首作品嘛,就不免有些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了。与其说是爵士与朋克的融合,倒不如说是同时拥有爵士与朋克两大音乐风格内核的流行乐作品。音乐形式不够复杂、意识形态比较幼稚,不过这些随着作者的进步必然会被改正,所以我也不会担心,只会报以无穷的期待。同时,我希望这位作者能够继续学习艺术理论、寻找自我风格,多多为观众们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
后记:之前的很多期当立看台节目文案我都投了文字专栏稿,可惜绝大多数都没能过审,如果这期能过审,那当真是我的大幸运。因为懒惰,本该在5月10日前后就投稿的文章居然能一路磨蹭到现在,实在是让人感觉很羞愧。
希望从今天起,灵感能战胜懒惰。
谢谢各位。
Gre3nHaTs
关键词: